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 (张远 焦键 钟翰林)对43岁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李沛而言,今天值得纪念。在X8155次中欧班列的气鸣声中,中欧班列(西安)28日迎来开行十周年,也代表着李沛来到西安国际港站工作整整十年。
图为班列驶出西安国际港站。刘翔 摄
“这十年,我在西安国际港站先后当过制动员、连接员、调车长、值班站长、调度。时光匆匆。”李沛感慨,2013年西安开行的第一趟中欧班列就是自己参与编组的,“当时听说是跨国火车,我激动的一周都神经紧绷。”
十年来,中欧班列(西安)已累计开行20897列,开行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,开行量、货运量、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,为加快中欧班列(西安)集结中心建设,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、服务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这十年,中欧班列(西安)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。
2013年11月28日,伴随着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的汽笛声,拉开了中欧班列(西安)发展的序幕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充分发挥丝路起点区位优势和铁路运输优势,大力开行中欧班列。
自2013年开行首趟以来,中欧班列(西安)开行量逐年递增,运输货物也从最初单一的工业机械,丰富为建材、粮油副食、轻工产品等品类。中欧班列(西安)实现了市场培育、辐射欧亚、客车化开行、集结分拨“四级跳”,西安已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,首个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,今年开行量有望突破5000列。
图为X8155次班列整装待发。刘翔 摄
这十年,中欧班列(西安)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。
十年前,西安国际港站原名为“新筑站”,2006年投入使用,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北环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,仅有7条线路,只能办理最基本的列车会让作业。2013年,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倡议的提出,新筑站一下子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,成为了陕西中欧班列的始发站。2021年4月1日,“新筑站”正式更名为“西安国际港站”,从一个四等小站升级为一等作业站,实现了华丽“变身”。如今,西安国际港站共有线路59条,逐步形成融线位、仓储、加工、配送为一体的铁路现代化物流基地,年铁路处理货运量可达6600万吨,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,也是中欧班列在内陆的集散中心。
“我全程参与了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改造,见证了它的线路、功能定位、硬化面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,更亲眼目睹了中欧班列(西安)开行量、重箱率、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的‘迅猛’增长。”西安国际港站货运车间主任白宽锋说。
目前,中欧班列(西安)日均开行15列左右,每天平均1小时4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,西安国际港站已经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。
图为西安国际港站。刘翔 摄
这十年,中欧班列(西安)已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。
“2022年10月开行了中国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后,中欧班列(西安)开行量提升明显,固定时间高效运行班列,让客户有了多样化选择。”西安国际港站站长王保录说。
十年来,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运输通道,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,把服务国家战略与保通保畅贯通起来,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,坚持联网、补网、强链,提升路网整体功能。
今年7月9日,全国首趟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回程班列抵达西安,回程线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压缩5天以上,标志着中欧班列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首次实现了有来有往。
目前,中欧班列(西安)已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7条,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。同时,不断加大中欧班列开行力度,进一步加强内陆货源集结,“+西欧”线路已拓展至21条,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。
未来,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快中欧班列(西安)集结中心建设,为构建“一带一路”立体交通网络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能保障。
十周年,正青春。(完)
上千个整体模块、上万个零部件,大数据、云平台、算法算力等正在让传统的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。
150秒,带你看懂智能汽车链!
Hi,我叫“小智”,全名“智能汽车链”。
我这条链,这几年人丁兴旺,来了不少新人。因为像以往这样的生产模式,已经升级成了这样的。
像这辆新能源汽车,如果拆开来看,有车身结构件、底盘,多媒体、热管理、空调制冷、电池、电驱……等等。再细拆,能拆出上千个整体模块,超过1万个零部件。
零部件太多,挑重要的说。电池组、电机和电控,这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三大件。
比如锂电池,背后就涉及正、负极材料、电解液、包装材料等等,要想顺利放进车里,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最后的电池包大概涉及50多个环节。
这个叫电机,是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,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。当然,“心脏”不会单独跳动,还要靠“神经系统”控制运行,也就是驱动电机控制系统。“神经系统”有多复杂,这个系统就有多复杂。
“三大件”只是硬件的代表。
既然是智能汽车,就得有聪明的“大脑”,也就是智能网联设备。于是芯片代替了继电器和保险丝,算法算力成为了优化用户体验的制胜法宝。
聪明的大脑背后,可是大咖云集,每一家,都串联起更多的供应商。正因为产业链越来越完备,在长三角地区,4小时的车程范围,就能覆盖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。
如今,“小智”的家族越来越庞大,不仅有造车的,还有给车做服务的,于是链条上又增加了充电、电池回收等新分支,光充电桩就带动了一个充电桩产业链的发展。一个个点,串成一个个枝丫,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枝丫,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智能汽车链。而每一个点,都会带动整个面的技术进步。
(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刘颖 曙光 王楠 之昊)